聚碳酸酯(PC)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,其电性能优良,吸水率低,透光性好,可见光的透过率可达90%以上,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品种,同时又兼备较高的强度、延展性及韧性,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、建筑建材、汽车制造和医疗器械等领域。目前该材料已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速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。
全球产能呈现寡头竞争
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,2017 年全球聚碳酸酯产能约为550万吨,其中全球前五大生产商分别为科思创、SABIC、日本三菱、日本帝人和盛禧奥,对应产能占比分别为29.3%、26.9%、10.17%、5.43%和5.35%,其中前两大巨头占比超过50%,呈现寡头竞争格局。
中国需求增速维持在6%-8%
中国作为最早开始聚碳酸酯研制和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,由于装置规模小、技术水平落后、产品质量差等原因导致聚碳酸酯产业前期发展缓慢。直至2005年后,拜耳、帝人、三菱等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投资建设聚碳酸酯装置,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规模增长快速;“十二五”期间,聚碳酸酯被列为国家政策扶持项目,国内企业也纷纷开始投资该领域,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进入集中爆发期。
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,2017年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为94.5万吨,大部分是外资或者合资工厂,主要的生产厂家有上海科思创聚合物有限公司(产能40万吨)、浙江嘉兴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(产能 15万吨)、中石化三菱化学( 北京)有限公司(产能6万吨)、菱优工程塑料(上海)有限公司(产能8万吨)、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(产能10万吨)以及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产能6.5万吨)和万华化学(产能7万吨)等。
目前,中国聚碳酸酯需求增速将维持在6%-8%,主要用在汽车部件、电子/电气、器具/家庭用品以及光学媒介等方面。预计2017-2020年间,中国对聚碳酸酯的总消费量将突破210万吨,其中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设施以及高速公路隔音墙的建设,预计聚碳酸酯在板材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强;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,交通工具塑化轻质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,聚碳酸酯在汽车车窗玻璃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;国内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,发展国产大型飞机的愿景,为聚碳酸酯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契机,届时聚碳酸酯的需求量也将取得快速的增长。
国内外企业加码扩产
中国聚碳酸酯需求量的增长,刺激了海内外企业在中国国内的大规模扩产。如帝人以及SABIC创新塑料等跨国公司正加紧在国内市场的拓展步伐,加大力度在国内投资新建聚碳酸酯项目;SABIC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将合资在天津新建产能26万吨的聚碳酸酯生产工厂,主要生产混合级、挤出级、光学级以及模塑级等4大类聚碳酸酯产品;菱优工程塑料(上海)有限公司计划将其在上海工业园区的生产能力扩增到20万吨;日本帝人计划将浙江嘉兴聚碳酸酯装置扩增到22.0-23.0万吨。
未来3年国内聚碳酸酯项目将集中投建,预计2018年新增产能40万吨。预计2018年国内聚碳酸酯平均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0%以上。
除鲁西化工的聚碳酸酯扩建项目和万华化学的二期项目之外,2018-2019年,阳煤集团青岛恒源化工、山东利华益集团、泸天化等均有计划新建10万吨级生产装置,台湾奇美公司计划在镇江新建产能7.5万吨生产装置。预计到2020年,中国聚碳酸酯将增加产能128.5万吨,总产能达到200万吨以上。
仍面临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
虽然随着多个新建项目投产,中国聚碳酸酯多年完全依赖外资企业和进口的局面被打破。目前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连续4年保持年均增长率超过20%;产能利用率72.7%;但大量进口的局面仍未完全改观,2017年中国进口聚碳酸酯138.5万吨,出口量为28.8万吨;表观消费量173.3万吨,同比增长2.2%。
要点导读
- 2017年全球聚碳酸酯产能约为550万吨,其中科思创、SABIC的产能占比超过50%;
- 2017年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为94.5万吨;
- 预计到2020年,中国聚碳酸酯将增加产能128.5万吨,总产能达到200万吨以上,但是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能完全改观。
|